光伏大棚生活新構想
信息來源:匿名 點擊量:1789 發表日期:2019-05-31
項目已于2012年4月份建設完成,規模為1兆瓦,安裝12400片85瓦非晶硅薄膜透光太陽能電池組件,50套防雷匯流箱,50臺20千瓦逆變器……接入國家電網。2013年底,正式投入應用。 春暖乍寒,柳樹枝條好不容易才泛起新綠,而位于壽光市稻田鎮張營前村的華天光伏蔬菜大棚示范園卻別有洞天。棚內拳頭大小的西紅柿掛滿枝頭,現摘現洗,這在壽光最好不過的待客之物。整個冬天,棚內一直保持在適宜溫度、濕度,其供暖照明用電皆來自于棚頂的光伏太陽能板。 無中生有 大棚電站雙收益 21日一大清早,在華天光伏蔬菜大棚示范園的一個大棚內,前來進貨的商戶小心翼翼地將一顆顆成人拳頭大的西紅柿摘下,放到箱子里擺好。 示范園區負責人趙東海看著一個個鮮紅的果實,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趙東海介紹,示范園區有19個光伏大棚,這些大棚都是鋼架結構,棚頂用鋼化玻璃和太陽能光伏電池板組成,共有12400片85瓦非晶硅薄膜透光太陽能電池組件,大棚內有8個光伏匯流盒,太陽能光伏發電板產生的電會儲存到匯流盒內,再由電纜傳遞到示范園內的并網逆變器,電流在并網逆變器內進行直流電轉換為交流電,然后升壓并入國家電網。 趙東海介紹,在溫室表面加裝太陽能電池板,對大棚種植沒有任何影響,其透光性甚至要優于普通大棚薄膜。使溫室具有了發電功能,能夠更充分地利用太陽能。如果沒有安裝,這部分資源就會被浪費掉。 在同一片土地上實現了發電與種植同時進行,不僅節約了土地資源,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光伏發電與種植業爭地的矛盾。 “節能環保的同時還能做點小生意。”趙東海笑著說,他算了這樣一筆賬,一座標準土墻大棚長100米,南北寬16米,可以有“多晶硅組件”和“非晶硅組件”兩種選擇。前者發電系統合計投資45萬元,按2013年地面電站價格每千瓦時1.2元(非居民用電價格)計算,考慮衰減、壽命等因素,可收益180萬元;后者僅能獲益120萬元。 不僅如此,光伏大棚具有抗風雪壽命長、能發電、能種植、減少病蟲害等優點,是農業與工業的完美結合,既能提供新型清潔能源又能從事高效農業生產。 將光伏電池板安裝于溫室之上,這樣,光伏板下面原本閑置的空間就被溫室充分利用起來,而溫室里的照明、通風、供暖等用電問題也通過光伏發電解決,這等于在同等面積的土地上形成立體的生產,實現了大棚和電站的雙向受益。光伏蔬菜大棚內可以種植西紅柿、黃瓜、辣椒以及葉綠蔬菜,還可種植葡萄等瓜果類。 19個棚每天發電約5000度 夠普通家庭用兩年多 “我們因為建得早,成本較高,現在算上國家補貼成本能減半。”趙東海介紹,因為他們企業是第一個做的,投資4000多萬元,現在有了國家補貼等政策,再建一個這樣規模的發電園區2000多萬元就夠了。 每天太陽升起時,大棚頂部的太陽能光板開始發揮發電的功能,電流向涓涓流水,流向需要的地方。 冬季,蔬菜大棚取暖不再需要煤、電,而是用上了清潔的自產電。 “自產自用,光伏發電和煤炭發電不一樣,這是清潔的太陽能。”趙東海說。 記者從一價評估報告上看到,該項目每年可發電159.4萬度,加上蔬菜銷售等,可實現銷售收入1091萬元,利稅309萬元;每年可節約能源折標準煤526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378.125噸;按每噸標準煤產生二氧化硫0.018噸計算,每年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9.468噸。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在大棚門口有一個LED屏顯示監測數據,光伏大棚內,溫度保持在20.8攝氏度,恰好滿足蔬菜生長的條件。太陽光照好的時候,光伏電板產生的電可以用來大棚取暖、灌溉以及生活辦公用電。陰雨天的時候,依靠電網供電。 在園區內,記者了解到,一個大棚大約1300平方米,發電面積可以達到50%以上,最少的也能達到30%,每個大棚每年造電達到10萬度。換算下來,全園區19個棚平均每天的發電量約為5000度,按普通家庭每月210度電來算,夠用兩年多。 大棚采暖能源成本大降 據了解,溫室采暖按熱媒不同可分為:熱水式采暖系統、熱風采暖系統、電熱采暖系統和其他型式采暖系統。在冬季長時間陰天的時候,就要應用采暖系統,如果日光照射時間有保證的話,大棚用電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熱水采暖系統和其它采暖系統運行穩定可靠,是目前常用的采暖方式。其優點是溫室內溫度穩定、均勻、系統熱懶性大,節能。溫室采暖系統發生緊急故障,臨時停止供暖時,2小時不會對作物造成大的影響。其缺點是系統復雜,設備多,造價高,設備一次性投資較大。 熱風采暖系統的優點是溫度分布比較均勻,熱懶性小,易于實現溫度調節,投資設備少。缺點是運行費用和耗能量要高于熱水采暖系統。當溫室較長時,風機一側送風壓頭不夠,可能送不到另一端,造成溫度分布不均勻。 在電熱采暖系統中通過暖風機中的電加熱器加熱流過的室內空氣,實現采暖的目的,其內部風管布置同熱風采暖。相對熱水采暖系統而言,電熱采暖一次性投資較少,但運行費用要高于熱水采暖系統。 舉個例子,現在一臺空調2000至10000元,但要是一直開著,耗電量相當可觀,一年省出的電錢就抵得上一臺空調的價了。如果在自家的大棚上架上光伏板,那熱風、電熱等采暖方式的用電可以完全保證,而且會有創收。 抱團發電更劃算 國網山東壽光市供電公司營銷部市場班班長賈光軍坦言,因為其投資較大,對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投入有點吃力,成本回收周期也太長,而對于企業以及規模化應用來說,這無疑是一個現有資源再開發利用的好項目。 賈光軍告訴記者,2000瓦的光伏發電板,平均每天可以發8度電。冬天光照少,發電也少,夏天光照多,發電自然也多。一個月下來就可產生240度電。按照濰坊市電力部門的統計,濰坊市大部分居民每個月用電在210度左右,這240度電可以滿足一個家庭的用電。 按照1瓦光伏發電板約5元的價格計算,2000瓦的光伏發電板的成本就是1萬多元,再加上電線、逆變器和安裝費1萬元,總成本造價約2萬元。這樣算下去的話,按照目前居民電價每度0.54元,一戶居民每月用電240度,一年下來就是1500多元,如果不算國家補貼,安裝一組2000瓦的發電板,13年左右的時間才可以回本。 規模化之后就劃算得多。 根據測算,華天的10兆瓦項目建成后年均發電1260.23萬度,發電年均凈利567萬元;蔬菜種植、休閑觀光、采摘年實現銷售收入3400萬元,利稅680萬元。六七年收回成本,年均回報率14.6%,收益率已經遠超眾多投資品類。 合作社、企業廠房屋頂等大面積閑置資源可以被充分利用。 生活在大棚里的人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詩人海子曾經這樣描述他的理想王國,惹人向往。 樓頂發電,樓下住人,樓前種菜,趙東海心目中的生活圖景同樣引人入勝。“新建的10兆瓦光伏大棚將以拱棚模式改建,空間更大,主要用于溫室養植,在里面生活也將成為可能”,趙東海說。 正在建設的1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計劃6月30日并網發電,集蔬菜種植、休閑觀光、采摘等等于一體,成為本土的休閑農業基地,大型的空間完全可以實現四季如春。預計年實現銷售收入3000多萬元,收回成本周期很短。 借助太陽能,不斷賦予光伏大棚新的能力,分割大棚用處,實現種植與生活同在。區別于農村院落生活,生態農業更有現代氣息。 國家電網發布意見提出,給予符合條件的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提供并網條件,積極促進分布式能源發展;對于分布式光伏發電等項目不收取系統備用容量費。發改委、財政部以及國家能源局也制定了分布式能源發展補貼方面政策,主要原則為鼓勵自發自用。 目前,濰坊供電公司共受理33個分布式發電項目,裝機容量49.654兆瓦,目前正式并網發電項目26個,累計發電量645.9138萬千瓦,占全省總發電量的30.50%,居于首位。 大規模推廣會不會產生光污染?對此,趙東海說,目前的光伏板都具備極高的吸熱吸光性,有測量數據顯示,應用了光伏板的大棚反射率還要遠低于普通的大棚薄膜。 此外,分布式光伏發電設施主要安裝在樓房頂部,雖然會產生一定的光污染,但是與人活動的空間并不完全重疊,“所以影響并不大”。 “老年人在周末可以來大棚里面住幾天,清早起來摘個瓜果,松松土。”趙東海想讓光伏農業和休閑,甚至和房地產擦出火花,在未來這或許并不是天方夜譚。
|